內容來自YAHOO新聞

本屆金鐘獎適逢五十周年,格外引人注目。然而,日前金鐘獎評審委員在對外公布入選名單時,卻還順便的批評了眼下的台灣綜藝界,引起不少知名藝人的反擊。

所謂的評審,不就是將送來評比競選的節目,做出公正而正確的評價,擇優而表揚之嗎?如果都沒有,那就獎項從缺,過往的獎項也不是沒出現過得獎人從缺的情況?

當然不是說,台灣的綜藝節目無可批評,平日裡許多鄉民網友也都重砲轟擊了綜藝節目,甚至其他類型的節目。

台灣電視圈或綜藝節目的困境,就連社會大眾也略知一二的時候,不可能身處綜藝圈的專業人士會不了解。

評審選好節目表揚 批評交給鄉民就行(王乾任)

今年被評審們嫌棄到不行的綜藝節目類入圍名單,卻沒有《食尚玩家》,則也令我感到著實不可思議?如果有看過《食尚玩家》每年夏天推出的「跳島篇」、「夏日亂鬥篇」就不難看出該節目的企畫能力與執行水準,主持人浩角響起的主持功力更是一絕。在《食尚玩家》沒有入圍的情況下去抨擊台灣的綜藝界,讓人不禁質疑,這些評審真的有好好看過台灣的綜藝節目嗎?還是,只是看那些節目單位送來評比的部分?

好比說我自己更熟悉的出版產業,多年來早已翻譯書掛帥,成為出版業獲利主要來源,本土作品數量下滑且品質不如海外翻譯書(居多),無論是出版人、作家還是金鼎獎評審,乃至文化部都知道這個殘酷現狀,雖然也是有人愛唱高調的抨擊台灣本土作品水準低劣,但這些發言除了讓發言者可以自抬身價之外,看不出對產業變革有任何實質意義?

新頭殼newtalk 2015.08.30 文/王乾任

另外一個更值得嚴肅探討的問題是,如果評審的美學標準嚴重背離本地社會的觀眾,到底應該聽從評審的,還是選用觀眾的?若是聽從評審的,但評審本身的美學標準卻非本土在地適用的,而是外接歐美日等國家之標準來審視台灣本土現狀,對於定位在娛樂大眾且需要收視率支撐的綜藝類節目來說,恐怕有欠公平。

綜藝節目是最貼近市場需求的節目類型,其節目橋段的設計,主持人與來賓的選擇,都是考慮過觀眾的反應之後的結果。然而,假設我們的評審並不是貼近俗民大眾美學品味的一群人,反而平日是生活在某中文化菁英圈的人士,先天就對某些美學感到排斥,評選出來的結果真能貼合社會嗎?

記得幾年前食尚玩家入圍金鐘獎時,還鬧了個入圍項目到底應該算是行腳節目還是綜藝節目的爭議?該事件其實就在指出獎項分類的侷限性,一個節目到底是否該以目前的獎項分類法來評定,還是應該更加寬鬆而跨界的認定,似乎金鐘評審們也沒有再針對這個主題深入探討,只是讓事件就此過去。

企業貸款

然而,除此之外,社會有賦予評審去批判所評選對象之產業結構的權力嗎?那應該是鄉民網友或媒體評論人的責任,不是獎項評審的責任。

如果綜藝節目真的都很爛,根本沒有值得入圍的節目,那就宣布連入圍都從缺就好了。這樣一個行動,已經足以說明評審的判斷,多做不必要且太過道德應然的批評,除了凸顯評審的美學品味高尚以外,看不出有任何實質幫助?畢竟綜藝界的生態也不會因為評審一席義正嚴詞的批評,就改變其生態?

當然我們沒有人不希望台灣的綜藝節目能像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好節目一樣,然而我相信這些國家也有一些下流而不堪入目卻深受市場好評也絕對不會得獎的綜藝節目,不是嗎?

有一些配合社會市場需求而走壞品味的節目,有一些雅俗共賞的好節目,是相對健全的產業環境下的結果。然而,如果說產業環境健全下都必然如此,面臨產業環境惡化的台灣綜藝界,討好市場或配合成本的節目較多,能讓評審歡的好節目較少也是情有可原之事,不是嗎?

今天評審們的態度,彷彿好像綜藝節目的拙劣,是製作綜藝節目者不思長進下的結果,真的只是這樣嗎?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綜藝也只是媒體產業裡的其中一種節目類型,當台灣的自由開放讓媒體圈可以便宜引進海外節目來播放,本土節目的競爭力大不如前進而逐漸萎縮是必然的趨勢。

就我淺薄的印象所及,不記得獎項評審的工作內容當中,有包括批評所評選之對象的全體現象?

李安擔任金馬獎評審主委時,對遠不如好萊塢的台灣電影圈有說什麼難聽卻能高抬自己身價的批評嗎?李安總是想辦法媒合國際資源到台灣來,以實際行動幫助台灣電影提升實力和水準。

個人信貸債務協商評審的功能應該是從眾多節目中擇優而鼓勵之,鼓勵投身產業的朋友,甚至動用自己的資源協助產業健全發展,不是一大盆冷水用力潑出去,然後丟下一臉不屑地拍拍屁股走人。那不是社會賦予獎項評審的權力!
新聞影音推薦
房屋貸款

新聞來源https://t企業貸款w.news.yahoo.com/評審選好節目表揚-批評交給鄉民就行-王乾任-061406257.html

913C636E9888EEA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1pj7vbft 的頭像
    b11pj7vbft

    宜蘭中古車貸?

    b11pj7vb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